友情提示:本站所有偏方,来自网友分享,未经验证!仅供学习参考!如有问题 , 请先咨询专业医生.
【病例】某女,54岁,干部。1996年6月17日初诊。泛吐酸水年余,自服法莫替丁、得乐冲剂等鲜效。今年三月以来,吐酸加重,呕吐粘液及胃内容物,嗳气腹胀。曾在山东某地服用疏肝理气和胃之剂,泛酸先缓后益重,口干而渴,纳谷尚可,二便正常,舌质红有裂纹,苔少,脉细。钡餐提示:食道下段炎,贲门痉挛。
【辩证】属气阴两虚,胃气上逆
【治则】宜补气养阴,和胃通降,方选沙参麦冬汤、益胃汤。
【处方】(1)南北沙参各12g,麦冬15g,半夏6g,石斛15g,玉竹15g,生地12g,黄芩10g,仙鹤草15g,炒谷麦芽各12g,煅乌贼骨15g,白芨10g,炒白芍20g,甘草3g,姜竹茹5g。五剂。
(2)西洋参2g,泡茶,每日一剂。
【二诊】药后泛酸不明显,口干亦有改善,治宗原方出入。上方去竹茹、玉竹,加百合20g,炒白术20g。十四剂。
【四诊】泛酸不显,纳谷亦香,仍感口干舌燥,疲倦乏力,舌淡胖,苔薄白,脉细。阴液渐复,胃气仍虚。治拟补益脾胃之气为主,取“益气亦可养阴”之意。
【处方】(1)太子参12g,炒白术10g,炒白芍20g,法半夏10g,陈皮6g,黄芩10g,仙鹤草15g,煅乌贼骨15g,白芨10g,炙黄芪10g,百合20g,甘草5g,麦冬10g,石斛10g。七剂。
(2)西洋参胶囊,2粒,每日2次。
【五诊】口干口苦好转,饮水不多,纳谷可,泛酸未作,舌胖大,边有齿印,苔薄白,脉细。脾胃气虚之象渐显,治从补益脾胃,益气养阴,从本缓图。嘱调情志,慎饮食。
【处方】党参15g,炙黄芪15g,炒白术10g,炒白芍20g,当归10g,枸杞子10g,麦冬15g,仙鹤草15g,煅乌贼骨15g,白芨10g,炙甘草5g,百合20g。十四剂。
【说明】单纯吐酸一证,临床并不复杂。《内经》主热,东垣主寒。热者苦辛通降,泄肝和胃,左金丸加味;寒者温中散寒,和胃降气,香砂六君、理中汤之类。然该病首起症状并未见肝胃郁热或脾胃虚寒之象,而以气阴两虚,特别是胃阴不足之象为著:舌光红有裂纹,口干而渴。详问病史,方知此乃药源性阴虚。前医迭进疏肝理气重剂,其中砂仁2g,檀香10g,厚朴15g,连服18剂。辛香之品,不惟耗气,更可伤阴。长期服用,遂成上证。此当以拯救胃阴为急,兼以益气,用药忌刚宜柔,待胃阴一复,脾胃气虚之本象当显(本病舌苔的变化,正清楚地揭示了病机的转变),再从补脾益气,从本缓图。津液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,脾胃气旺则津液充足。据此,单教授提出“益气亦可养阴”的观点,在大量补气药中少佐滋阴之品,实是其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