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提示:本站所有偏方,来自网友分享,未经验证!仅供学习参考!如有问题 , 请先咨询专业医生.
【病例】某女,28岁。
1993年3月3日初诊。多发性疖病已有4月余,此愈彼起,所发部位为鼻尖、臀部、腹股沟等处。刻下:鼻尖红肿、脓少。苔黄厚腻,脉濡。
【辩证】属湿热壅蒸皮肤。
【治则】宜清热和营化湿。
【处方】黄连6g 黄芩12g 生山栀、厚朴各9g 蒲公英30g 野菊花9g 紫花地丁30g 金银花、连翘(各)12g 大黄、陈皮(各)9g 生山楂、生黄芪(各)30g。7剂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【二诊】鼻尖部疖肿依然红肿、疼痛,但黄腻苔渐化,脉濡。湿热之邪渐化,邪去五六而正气未复,治宜益气养阴,清热化湿。
【处方】生黄芪30g 生地15g 黄连6g 黄芩、厚朴(各)9g 蒲公英、紫花地丁(各)30g 野菊花、银花、连翘(各)12g 皂角刺15g。7剂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此后根据病情,逐渐加重生黄芪用量,用至45g时疖肿已不再新发。同时嘱患者以75%酒精揩拭鼻尖部。期间因过量食用毛竹笋,鼻尖部又有小红丘疹发出,轻度疼痛,嘱停食后,病情稳定。坚持服用3个月,疖肿未再发作,临床治愈。半年后随访,述停药后至今未发,且食纳鱼腥发物亦无异常。
【说明】虽然益气养阴之法为治疗疖病的根本大法,但湿热内盛时,亦需首先祛邪。扶正与祛邪密切相关。扶正可以祛邪,而祛邪也可使正气复原。但疖病气阴两虚是发病之本,如过用苦寒燥湿之品,又常可耗气伤津,故苦寒之品仅可一时应用,邪去大半,即需益气养阴以扶正祛邪。